乐鱼入口

筑巢引凤 “金字塔型”人才队伍推陈出新

来源:乐鱼入口    发布时间:2024-01-07 16:11:23

  作为首都科技力量的生力军,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能在关键技术领域、重大需求方向上着手科技战略布局并获得突破,最关键的因素是人才。

  高层次创新型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需要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经过多年的探索、培育和积累,特别是2006年北京市科研院实施以“创新团队计划”为重心的一系列人才教育培训计划以来,使人才成为其在科学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服务首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

  人才对于一个科研单位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已是无须论证的命题。科学技术人才的严重流失亦是制约地方科研院发展的根本问题。

  如何留住人才、培养人才?为这样一个困扰地方科研院所发展的共性问题,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也曾经苦恼过,也曾经探索过。

  而今,放在全国地方科研院所发展的版图中考察,北京市科研院的人才队伍建设在国内相关单位具有标杆性的作用。

  在探索中前行,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和实践,北京市科研院通过制定“萌芽计划”、“青年骨干培养计划”、“博士后工作站”、“创新团队计划”等人才教育培训计划,并鼓励青年科技骨干申报“优秀人才计划”、“留学归国人员资助”、“科技新星”、“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北京市人才计划,形成了“金字塔型”的科学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拥有了一支原创能力、转化能力和服务能力俱优的创新团队。

  在北京市科研院宽松的政策环境中,在院内“金字塔型”人才政策的培育下,年轻的科研人员能迅速找准自己的位置,优秀的青年科技骨干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脱颖而出,院所的学科带头人各司其职地发挥着排头兵的作用。

  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脱颖而出,他们在推动自身研究领域产业化过程中屡创佳绩,成为北京市科研院服务首都世界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

  地方科研院所是国家科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而近年来,在科研体制改革过程中,很多地方科研院所的发展进入了瓶颈状态。科学技术创新功能弱化,科学技术人才流失严重,对区域经济发展所作贡献也明显降低。

  负责人事工作多年,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李永进对于人才有自己的理解。在他看来,当前地方科研院所需求的人才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才,人才应该通过迎合单位事业发展的需求来培育。

  梳理北京市科研院的发展历史显而易见,由于科研院的科技资源主要是在计划经济年代时配置的,缺少行业背景,科学研究主要是侧重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基础应用技术。在这种科技资源布局条件下,在推进科研院所改革时难免遇到难题:一方面要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解决科技资源的低效、浪费和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行业技术的背景,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方向难寻。

  对北京市科研院来说,发展中要解决的最首要的任务是让科学技术服务于首都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和科技的结合。

  而北京市科研院人才架构的形成正是和院里多年来坚持的发展趋势紧密相关。李永进表示,科研院的科学技术工作要面向首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求,解决急需解决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在为首都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科技服务的同时,要充当首都科技资源的桥梁和踏板的作用,让北京的科技资源真正落地开花。

  有了明确的定位,这支能称得上北京科技生力军的人才队伍应运而生。近年来,为加速培养科学技术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实施了一系列人才教育培训计划,科技萌芽计划、青年骨干培养计划、博士后流动站、创新团队计划、海外归国留学人员引进计划的推出,一同搭建了北京市科研院“金字塔型”的人才队伍,独具特色的高层次创新型科学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

  政策的形成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通过结合科技体制改革、探索产业化的发展,同步加强学术队伍建设,正是在这样的探索中,北京市科研院通过实施人才计划,让过去科研单位封闭的内部循环面向社会需求,让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

  “萌芽计划”是北京市科研院历史最为悠久的人才教育培训计划,也被称为科研院“通天工程”,如今已发展成科研院青年科技人员培养的特色品牌。

  北京市科研院早在1996年就开始试水萌芽计划。李永进介绍,萌芽计划成立的目的是为了给院内青年科技人员提供更多的专业学习和学术交流机会。让他们自己担任课题组的组长,给他们提供独立锻炼和系统化训练的机会,通过独立的研究课题、管理项目,培养他们调动从事科研活动资源的能力,让年轻的科技骨干探索自己的发展方向。

  “萌芽计划的经费并不多,但却能让院里的每位年轻人都有独当一面的机会,给他们提供寻找自己独立位置的舞台。同时,年轻人在项目申请以及答辩的过程中,能与院领导和业内一流的专家直接面对面的交流和讨论,这一点是最难能可贵的,因此也被称为北京市科研院的通天工程。”李永进指出。

  据悉,萌芽计划实施14年来,先后培养了14批次、365名青年科技人员。其《管理办法》也几经修订,在涉及的领域上,从最初的以开发型为主,到如今发展为囊括软科学以及公益型课题在内的所有研究方向,2008年入选单位已达到18个科研院所,涵盖了一半以上的院下属公益院所和科普机构。在经费投入上,从1996年的专项资金22万元到2009年120万元,增长了近4.5倍。

  正是在萌芽计划的培育下,一批批科研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内生出来。很多当年入选萌芽计划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不仅在自己的研究领域独有建树,而且担任了重要的管理工作。北京市科研院副院长刘清珺正是从科研院人才计划一步步走出的典型代表,他在担任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主任期间,在理化中心内部逐步建立了“多维度”管理体制,完善了与之配套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一支技术过硬、能力突出的科研队伍。理化中心的研究方向分析测试本是科学实践活动中的边缘环节,在科技领域中处于“工人位置”,在他的带领下,理化中心今天发展成为北科院下属单位中最热门的研究所,在国内相关单位中具有标杆性作用。

  新入院的青年科技骨干在萌芽计划的支持下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迅速提升。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邢涛博士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城市运行与管理重点实验室的筹划与建设,从实验方案设计到采购招标,从合作谈判到著书立说,从国内调研到主持国际合作,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并于2008年入选北京市优秀人才教育培训计划。北京自然博物馆张昌盛博士在萌芽计划课题支持的基础上,运用生物信息学与分子系统学的研究方法,对北京自然博物馆馆藏标本进行研究,对多鳍鱼各组织器官SHH基因表达水平进行了分析,并获得2008年度北京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鳍鱼SHH基因克隆与同源性分析”。

  将萌芽计划的成果进一步推广,还需要相应的阶梯。对此,2009年北京市科研院启动实施了青年骨干培养计划。

  “青年骨干培养计划的目的是在人才培养实施中进一步明确计划的定位,甄选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建立一套有效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机制、科学评价机制,并与北京市、国家其他科研计划、人才类计划实现对接,同时尽快与北京市科技发展相适应,能够承担竞争性课题。”李永进表示。

  据悉,青年骨干培养计划2009年资助了7名青年科学技术人员,2010年资助了20名青年科学技术人员,资助经费总额由52.15万元增加到120万元,增幅达130%。

  青年骨干培养计划的实施再度优化了北京市科研院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环境。青年骨干培养计划秉承萌芽计划,继续鼓励入选人员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与领域专家交流学术思想,探讨学科发展前沿,展示最新科技成果,并从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个人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与此同时,青年骨干培养计划督促入选人员所在单位在科研条件、团队建设等方面对入选人员予以支持,提供各种机会,及时解决在萌芽后续计划项目执行中遇到的困难,为青年科技人才的快速成长营造有利的氛围。

  2009年,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叶丹的萌芽计划项目“首都乡镇企业创新发展的实证研究”结题后,2010年又获得萌芽后续计划的支持,继续开展“首都设施农业发展与经营模式研究以怀柔区庙城镇千亩绿色蔬菜基地为例”,开展新农村发展方向的深入研究。北京天文馆李昕从萌芽计划项目“视频CCD在天文观测中的应用”的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切实锻炼,后又继续申请了萌芽后续计划“利用天文观测手段测定北京地区光污染”,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

  随着萌芽计划的逐年推进,一些相应的问题也需要解决。萌芽计划毕竟是低水平、尝试性的科学探索,其目的主要是让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感受科研过程、培养科研方向和兴趣点,但很难形成重大的科学研究成果。

  同时,北京市科研院下属各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仍是产业化。在把已有的科研资源分解成若干科技成果进行转化的过程中,很多科研骨干都承担着产业化的工作,在科学研究上难以达到科研工作本身持续性的要求。

  “这容易导致科研的断层,之前的一些原理性的前提科研活动就有所放弃、科技创新的源泉开始缺失。”李永进表示。

  在此背景下,旨在搭建科学研究和产业化之间研究平台的博士后工作站制度推出。北京市科研院博士后工作站制度采取高校和北京市科研院的双导师制,在方向选择上与院里已有的业务相关联。

  博士后流动站把明确和凝练青年科技人才科研方向作为重要任务,通过为他们配备高水平的导师、提供科研基础平台及寻求合作机会等方式解决他们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使他们能够迅速脱颖而出,步入科研快车道,为他们争取高层次的人才培养计划及竞技性研究课题创造先决条件。

  “博士后工作站制度建立了一种新的机制,通过和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相关领域的对接,直接引进人才,解决了人才结构的问题,甚至能引入创新团队,同时还解决了研发和产业化脱节的问题,解决了创意源泉枯竭的问题。”李永进指出。

  第一批进站的博士后杨大勇和张勤俭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北京市科研院的典型人才,不同的是他们走得是科研和管理两条发展路线。杨大勇现任北京市电加工研究所所长,他带领的“电火花加工中智能化柔性化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研究”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张勤俭也已成为电加工所的业务骨干。

  2010年,院内4名博士后也相继出站,他们在各自研究的领域都作出了骄人的成绩。出站后他们均留在各依托单位,继续从事本领域科研工作。北京市科研院理化分析测试中心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联合培养的博士后李宝明建立了大肠菌群的三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新方法,有效缩短了检测时间;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后郑建春通过“城市暴雨积水灾害演化及防治机理”项目的研究,在城市运行安全与管理上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决策支持平台;北京市科技情报研究所和清华大学联合培养的吴素研博士后设计了基于权限管理的动态公文流转系统;北京自然博物馆和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后在对自然博物馆建设及其昆虫学科普形式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在我国博士后制度实施25年之际,11月26日,北京市科研院获得“北京市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称号。据悉,北京市计算中心与北大经济学院合作博士后培养计划也正在推进中,旨在共同推动云计算的应用和发展。

  “博士后工作站制度的建立,不仅推动了个人的科研能力,而且还带来两个单位的合作,甚至是相关产业之间的联系。”李永进指出。

  创新团队建设的目的是希望针对所里的核心业务、重点领域,组织相关人员针对某一具体的方向开展深入和前瞻性的研究,同时通过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过程,为院里整体的科研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北京市科研院根据首都科技中长期发展需求和院长远发展重点,以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积极培养一批学术技术带头人,解决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以优势学科为载体,培养核心竞争力突出的科技创新团队。

  创新团队计划自实施以来,共计支持了26支团队,其中6支团队已于2009年顺利结题验收。“创新团队的形式不仅能加强团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同时为团队中不同层次科研人员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创新团队能为成员争取高层次的人才培养计划及竞技性研究课题提供团队优势。”李永进表示。

  经过多年发展,北京市科研院的创新团队为院科技骨干人才的培养、科技产业化的推进、科研竞争力的提升等都起到了推动作用。由于团队成员能在知识背景上形成互补,很多团队以整体合作的形式申请了北京市以及国家的重点课题,并在所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大影响。

  2008年组建的以北京市劳动科学保护研究所张斌为核心负责人的团队,通过创新团队计划培养出一批具有一定水准的专业化技术人员,在所内建成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振动控制研发队伍。在隔振产品研发方向和振动控制行业内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团队所形成的成果年产值增长达到50%以上。

  在科技产业化上,2006年组建的以北京市电加工研究所杨大勇为核心负责人的团队,通过创新团队计划的实施,利用北京市电加工研究所在数控技术、特种加工机床领域的集成优势,提出现代特种加工制造技术设备的研发思路,构建了北京现代特种加工制造技术设备基础平台。该平台能实现现代特种加工制造技术设备的批量生产,为中国民营企业和首都高校、高职高专院校配备性价比高的现代加工制造技术设备,年创造经济效益1000万元以上。

  多级的人才金字塔,不能没有塔尖上的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的创新人才、领军人才,需要在全球广纳贤才,争取吸引到合适的人。”李永进表示。

  对此,“海外归国留学人员引进计划”成为北京市科研院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如今,北京市科研院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了相关管理办法与实施细则,力争通过海外人才的优化配置,进一步完善院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体系。

  在李永进看来,在北京市科研院“金字塔型”人才体系的搭建过程中,还有一方面做得不足,即科技应用型带头人的培养。这亦是当前科技服务经济发展过程中,让各科研单位困惑的共性问题。

  科技应用上的带头人从哪来?北京市科研院有着很多的尝试:全院动员,鼓励有能力的科研人员创业;保留事业编制,科研院提供启动资金和设备条件;摆脱体制束缚,科研院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股权激励

  尽管经过了近10年的摸索,将开发类的院所转制成企业,但是能在业界形成绝对影响力的成功者却寥寥无几。

  对此,李永进分析,在科研领域的很多好学生、好老师,并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科研产业化人才,并不一定能看清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科技与人才走进经济建设的战场,除了要有好的科技产品以外,更重要的是需要领导者具备决策、投资和市场开发的能力,这些恰恰不是他们的强项。

  而如何在以己之短搏人之长中获得成功,北京市科研院的做法是允许失败,让科技产业化的优秀人才从实际的摸爬滚打中锻炼出来。

  “这一类人才的培养时间比较长,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他们不是从项目中走出来的,也不是从科研中走出来的,是经过反复的实践,从失败中来,从磨砺中来。只有在实践中锻炼,在产业化中推进,经历实验、产品和市场考验后仍能站得住的才是人才。”李永进表示。

  在这样宽松的政策环境中,北京市科研院的科技产业化成果逐年推进。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从1999年的每年从国家获得160万元的事业经费,到2009年转变成给国家上缴利税1000万元。北京市电加工所创新团队在超硬材料加工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功进入国家大飞机重大专项的科研序列。桑普生化、桑普太阳能、华大泰斯特、鸿仪四方等10多个规模过亿元的科技型企业逐渐成为行业内的骨干企业。北京市科研院积极推动中关村股权激励试点工作,带头先行先试,2009年科研院5家公司参与试点工作,2010年又有5家公司跃跃欲试。

  正是在科技体制改革的浪潮中,北京市科研院以开放的政策环境、超前的视野,鼓励科学技术人员领办科技型企业,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人才向企业集聚。

  而今,这些在科研创新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练就的兼具科学家和企业家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在首都和国内同行业内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提升首都经济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依托。

上一篇:特定种类设备一件事改革数字化监管让安全受控成为新常态
下一篇:平板磁选机厂家-山东平板磁选机企业-山东制造